"你走了谁给我们还5000房贷呀?"
儿媳妇这句话,像一盆冷水泼在我脸上。
我正坐在客厅里翻看着故乡的照片,那是前几天侄子发来的,老家院子里的枣树又结果了,红彤彤的挂满枝头。
我今年整整六十岁,在这个城市奋斗了三十多年,终于熬到了退休。
本来想着,终于可以回老家安度晚年了。
可儿媳妇这话,让我一下子愣住了。
我叫王建国,1963年生人,河南南阳人。
1985年,我怀着一腔热血来到这个南方城市打拼。
那时候,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,到处都是机会。
我先是在建筑工地搬砖,后来学会了电工技术,再后来进了一家国营工厂。
那会儿工厂里还发劳保用品,蓝色的工作服,厚厚的帆布手套。
车间里机器轰鸣,夏天热得像蒸笼,可我们都咬牙坚持着。
一晃三十八年过去了,我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满头华发的老头。
这些年来,我省吃俭用,除了自己的生活费,剩下的钱都给了儿子。
记得90年代的时候,我一个月工资才300块,却硬是攒下200块给儿子交学费。
自己舍不得买肉吃,一碗白米饭泡点咸菜就对付了。
儿子大学毕业后,我拿出所有积蓄给他付了房子首付。
那是2008年,房价还没有现在这么吓人,但对我来说也是天文数字。
整整十五万,我一分一厘攒了十多年。
每个月5000块的房贷,我承担了大头,儿子只需要还2000。
儿媳妇是本地人,家里条件一般,结婚的时候我又包了十万块的红包。
我一直觉得,这是应该的,谁家的父母不是这样?
可是现在,我想回老家养老,儿媳妇却说出这样的话。
"爸,你别听她胡说。"儿子小伟从卧室里走出来,脸色有些难看。
"我哪里胡说了?"儿媳妇小丽叉着腰,"你爸每个月给我们3000房贷,他走了我们怎么办?"

我看着这对小夫妻,心里五味杂陈。
小伟今年28岁,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,月薪8000。
小丽比他小两岁,在银行做柜员,月薪6000。
按理说,他们的收入完全可以负担得起房贷。
可是小丽花钱大手大脚,化妆品、衣服、包包,样样都要买名牌。
光是一个LV包就要两万多,我一个月退休工资都不够。
小伟也不甘示弱,iPhone年年换新款,车子也要开好的。
前年买的那辆奥迪A4,光首付就花了十几万。
他们的工资基本月月花光,有时候还要找我要生活费。
我想起老家的那个小院子,门前有一棵老槐树,夏天的时候满树绿荫。
后院种着蔬菜,黄瓜、豆角、茄子,想吃什么摘什么。
晚上的时候,可以搬个小马扎坐在院子里,听蝉鸣蛙叫,看满天繁星。
那种宁静,是这个喧嚣的城市永远给不了的。
"爸,您要是想家了,我们可以经常回去看看。"小伟试图安慰我。
"看看能解决什么问题?"我反问道。
我想起了我的父亲,他也是60岁那年回的老家。
当时我还不理解,觉得他在城市里生活得好好的,为什么非要回那个破村子。
现在我明白了,那叫落叶归根。
人到了一定年纪,就会想念故土,想念那些熟悉的面孔,想念那种踏实的感觉。
"你们年轻人不懂。"我叹了口气。
小丽撇撇嘴:"我懂什么不懂?你回老家,我们的压力就大了。"
"那5000块房贷,你们自己还不起吗?"我问。
"当然还得起,但是那样我们就没有什么剩余了。"小丽理直气壮地说。
我看着她,突然觉得很陌生。
这个女孩子,我当她亲生女儿一样疼爱,给她买过金项链,带她吃过最好的餐厅。
可是现在,她却把我当成了提款机。

那天晚上,我失眠了。
我想起这些年来的种种付出,想起自己为了给儿子攒钱,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。
衣柜里那几件衬衫,最新的也是三年前买的,领子都磨毛了。
我的退休工资也不低,每个月4000多,在老家足够过得很舒服了。
可是如果留在这里,继续给他们还房贷,我又能得到什么呢?
第二天是周末,小伟提议一家人出去吃饭。
我们来到一家川菜馆,小丽点了一桌子菜,光是一个菜就要180块。
我看着菜单上的价格,心里直打鼓。
这一顿饭下来,够我在老家吃一个月的了。
"爸,您尝尝这个水煮鱼,特别好吃。"小伟给我夹菜。
我吃着这昂贵的鱼肉,却觉得索然无味。
我想起了小时候,母亲做的那碗蒸蛋,虽然简单,却香得让人流口水。
"爸,您是不是还在想回老家的事?"小伟放下筷子,认真地看着我。
"是啊,人老了,总想回到熟悉的地方。"我点点头。
小丽接过话茬:"爸,您想回去我们不反对,但是您得把房贷的事情安排好啊。"
我看着她,心里涌起一阵苦涩。
"你的意思是,我必须先把你们的房贷还完,才能回老家?"
"也不是这个意思......"小丽有些尴尬。
小伟瞪了她一眼:"你别说了。"
"我说错什么了?这不是很现实的问题吗?"小丽不服气。
我放下筷子,长长地叹了口气。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"养儿防老"。
我养大了儿子,供他读书,给他买房,以为他会孝顺我,照顾我的晚年。
可是现在,我连想回老家养老都成了他们的负担。
回到家后,我一个人坐在阳台上,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。
这个城市很繁华,很现代,但是它不属于我。
我在这里奋斗了大半辈子,却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外乡人。

我拿出手机,给老家的表弟打了个电话。
"建国,听说你要退休了?"表弟的声音很兴奋。
"是啊,想回去看看。"我说。
"那太好了!你走了这么多年,老房子一直给你留着呢。我隔三差五去打扫,院子里的枣树结果了,特别甜。"
听着表弟的话,我眼睛有些湿润。
老家的人情味,是这个城市永远比不上的。
"建国,你什么时候回来?我给你准备点特产。今年的花生米特别香,还有那个柿饼,晒得正好。"
"我...我还在考虑。"我有些犹豫。
挂了电话,我在阳台上坐到很晚。
城市的夜晚很亮,霓虹灯闪烁着各种颜色,但是看不到星星。
我想起小时候,夏天的晚上在院子里乘凉,满天的星星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。
父亲总是摇着蒲扇,给我讲各种故事。
那时候虽然穷,但是心里踏实,有家的感觉。
第二天是周一,小伟去上班了,小丽也出门了。
我一个人在家里收拾东西,无意中翻到了小伟小时候的照片。
那是他五岁的时候,我带他去公园玩,他骑在我脖子上,笑得很开心。
那时候的小伟多可爱啊,总是黏着我,叫我"爸爸"的声音甜得要命。
我记得他上小学的时候,每天放学都要先跑来我的工厂,等我下班一起回家。
路上他会跟我说学校里发生的事情,什么老师今天表扬了他,什么同学带了好吃的零食。
那时候我虽然累,但是听着儿子的话,心里特别满足。
可是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呢?
也许是从他上高中开始,功课紧张,话越来越少。
也许是从他上大学开始,一年只回家几次,每次都是匆匆忙忙。
也许是从他结婚开始,有了自己的小家庭,我这个老父亲就显得多余了。
正想着,门铃响了。
我打开门,竟然是我的老邻居张师傅。

"老王,听说你要回老家?"张师傅搬了个小板凳坐下。
"是有这个想法。"我给他倒了杯茶。
"我懂,我懂。"张师傅连连点头,"我也想回去,可是儿子不同意。"
张师傅今年58岁,也是从农村出来的,在这个城市干了一辈子环卫工作。
"你儿子为什么不同意?"我问。
"还不是怕没人带孙子。"张师傅苦笑,"他们夫妻俩都要上班,孩子没人管。"
"那你就不想回去了?"
"想啊,做梦都想。"张师傅喝了口茶,"可是没办法,人老了就是这样,身不由己。"
张师傅走后,我心情更加沉重了。
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困扰,很多老人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。
我们这一代人,年轻的时候为了生活背井离乡,老了想回去却被各种理由拖住了脚步。
中午的时候,小伟突然回来了。
"爸,我想跟您谈谈。"他坐到我对面,表情很严肃。
"你说。"我放下手中的照片。
"关于您回老家的事情,我想了一晚上。"他停顿了一下,"我觉得小丽说得不对。"
我有些意外,抬头看着他。
"爸,您辛苦了一辈子,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。"小伟的眼睛有些红,"我不能因为房贷就绑住您的自由。"
我心里一暖,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儿子。
"房贷的事情您不用担心,我和小丽会想办法的。"小伟握住我的手,"大不了我们节省一点,少买些不必要的东西。"
"可是小丽她......"我有些担心。
"我会跟她好好谈的,这是我的责任,不应该让您承担。"小伟说得很坚定。
就在这时,小伟的电话响了。
他接起电话,脸色突然变了。
"什么?被裁员了?"小伟的声音有些颤抖。
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。
小伟挂了电话,呆呆地坐在那里。

"小伟,怎么回事?"我赶紧问。
"公司说业务调整,我被裁员了。"小伟的眼神有些茫然。
我感觉天塌了一样。
小伟失业了,光靠小丽一个人的工资,怎么还得起房贷?
"爸,看来您真的不能走了。"小伟苦笑着说。
加拿大28我看着儿子失落的样子,心里五味杂陈。
如果这时候我坚持回老家,岂不是太自私了?

可是如果我留下来,我的老家梦又要推迟到什么时候?
那天下午,我们都没有说话,各自想着心事。
晚上小丽回来听说这个消息,直接就哭了。
"这可怎么办啊?我一个人的工资根本不够还房贷的。"小丽抱着小伟哭得稀里哗啦。
我看着这对年轻夫妻,心里既心疼又无奈。
"要不然,咱们把房子卖了?"我试探着说。
"不行!"小丽立刻反对,"房子是我们的根,不能卖。"
"那怎么办?"我问。
"爸,要不然您先别回老家了,等我找到新工作再说。"小伟小心翼翼地说。
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,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突然。
第二天,我给表弟打电话,告诉他我可能暂时回不去了。
"怎么了?出什么事了?"表弟关切地问。
我把情况简单说了一下。
"唉,城里人的生活就是复杂。"表弟叹气,"不过建国,家里的门永远给你开着,什么时候回来都行。"
挂了电话,我看着窗外的城市,心情说不出的复杂。
就在我以为要无限期推迟回乡计划的时候,事情出现了转机。
一周后,小伟接到一个电话。
"真的吗?太好了!"小伟在电话里激动得差点跳起来。
原来是他以前的老同学介绍他去一家新公司,工资比原来还要高1000块。
"爸,我有工作了!"小伟兴奋地抱住我。
"这么快就找到了?"我有些不敢相信。
"是啊,老同学说他们公司正好缺人,我的经验很符合要求。"小伟高兴得像个孩子。

小丽也破涕为笑:"太好了,这下不用担心房贷了。"
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。
"爸,虽然我找到工作了,但是前几个月可能会比较紧张,您能不能再帮我们几个月?"小伟有些不好意思。
我看着儿子期待的眼神,心里又开始纠结了。
如果我现在走了,他们确实会有困难。
但是如果我继续留下来,我的老家梦又要往后推。
那天晚上,我又失眠了。
我坐在阳台上,看着远方的灯火,想起了父亲临终前说过的话。
"建国,人这一辈子,要懂得取舍。有些东西你不舍弃,就得不到更珍贵的东西。"
当时我不明白父亲的意思,现在我懂了。
也许,家人比故乡更重要。
也许,儿子的需要比我的梦想更重要。
第二天早上,我做了一个决定。
"小伟,我再帮你们半年,但是半年后无论如何我都要回老家。"我认真地说。
"爸,真的吗?太好了!"小伟激动得眼睛都红了。
"不过有个条件。"我接着说。
"什么条件?"小伟问。
"这半年里,你们要学会节俭,要学会合理安排开支。我不能一辈子当你们的提款机。"
小伟连连点头:"我明白,我一定改。"
小丽在旁边也表态:"爸,我也会注意的,以后不乱花钱了。"
看着这对年轻夫妻真诚的样子,我心里的疙瘩总算解开了。
半年的时间过得很快。
小伟在新公司干得不错,还加了薪。
小丽也改掉了乱花钱的毛病,开始学会精打细算。
他们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,房贷也能自己承担了。
最让我欣慰的是,他们开始主动关心我的生活,经常问我想吃什么,想去哪里玩。
有一天,小伟突然对我说:"爸,我想通了,您回老家是对的。"
"怎么突然想通了?"我问。
"我看您每天晚上都在阳台上看着远方,我知道您想家了。"小伟说,"而且我也明白了,我们不能永远依赖您,要学会独立。"

那一刻,我觉得儿子真的长大了。
半年期满的那天,小伟和小丽一起送我到车站。
"爸,您在老家要保重身体,有什么事一定要告诉我们。"小伟帮我拿行李。
"知道了,你们也要好好工作,好好生活。"我叮嘱道。
小丽塞给我一个包裹:"爸,这是我给老家亲戚准备的特产,还有您爱吃的那种饼干。"
我看着这个曾经让我头疼的儿媳妇,心里涌起一阵暖流。
火车缓缓启动,我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城市,心情既不舍又期待。
这里虽然不是我的故乡,但是毕竟生活了三十多年,有太多的回忆。
更重要的是,这里有我的儿子,有我牵挂的人。
不过,我更期待的是故乡的那个小院子。
表弟说,院子里的枣树今年结果特别多,甜得很。
我想象着自己坐在树下,泡一壶茶,看着夕阳西下,那种宁静的感觉。
火车在夜色中飞驰,带着我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。
我知道,这不是结束,而是新生活的开始。
虽然晚了半年,但是我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。
更重要的是,我的儿子学会了独立,学会了承担责任。
这半年的等待,也许是值得的。
人生就是这样,有取有舍,有等待有收获。
只要心中有爱,有牵挂,无论走到哪里,都是家。